現代人晚上不睡、早上不起的壞習慣真是糟...
上次報告德國啤酒時忘了打上的,現在補文;酒體偏棕黃,入喉清爽但苦味略重,算是標準款 Pilsner;台北幾個高檔超市有見到過,當然價格也不低,我還是回德國喝好了,最近歐元便宜...
去 Ruedesheim玩帶回來的孿生兄弟,左邊白標是白酒,右手紅標是玫瑰紅;葡萄園主 Peter Ohlig 用自己名字自產自銷,小店面就在著名『斑鳩小巷』上,還記得那天午後只是好奇探頭進去,就看到他一派悠閒的坐在自己櫃臺上微笑,既來之則安之,信步進去瞧瞧,主人推薦這兩款,就理所當然買下,兩款不過15歐元,便宜的要命!
酒標上『Alte Reben』是這系列白酒名;『Rheingau』是產區,是德國『三大』中位於右下角、也是面積最大者;2007年份;Riesling葡萄就不用講吧,德國白酒的代名詞;主人說,我們坐登山纜車上山時,其實就會在腳下見到他的莊園,只是我雖有坐纜車,但茫茫葡萄藤架海中,實在也不知道他講的是哪一區。
白酒是在入冬咋寒還暖的某晚上嚐的,剛開透著淡雅青蘋果香,入口礦石味比想像要重,擺明了就是一款恣意釀、隨性喝的小品,歐洲人果然比較愛年輕酒,可真後悔沒在夏天趁早開,要是傍晚飯後,散文集一冊,長笛獨奏一卷,這小品白酒隨侍,該有多銷魂啊~
才在亂想,不意酒溫變高,卻讓口感幻化如奶泡般綿密,棉花糖的香甜肆意併出,方才的礦石味略退一步成了隱身的骨幹,小村姑搖身一變,彷如隨時都能脫胎為成熟女人的美麗大女孩,你甚至可以看到她眼中充滿自我期待的光芒!無論她最後能不能真成了那個成功女強人,若再考慮價錢,這瓶便宜酒絕對是整個2008年最讓我驚豔的一款!我甚至懷疑久居歐陸的釀酒師本人知不知道,到了冬天溫差頗大卻不太冷的台灣,這瓶酒能有這般變化?
同樣是彼得先生 07 年的作品,在關於釀酒的德文中,『trocken』約同於英文『dry』,意指酒體偏酸澀。
只是比起前一款白酒,這個玫瑰紅就實在... 無味也無趣很多... 看顏色,其實不講,會以為是陳年的左岸白酒,深沈而偏棕黃,又透著隱隱的紫色,有一種很俏皮的美感;我真的不覺得他『難喝』,但除了若有似無的光澤之外,酒本身實在乏善可陳,略略的酸,略略的香,缺乏深度與厚度,或許跟主人瀟灑性格有關吧,對太刻意做作不感興趣?
主人號稱這瓶酒紅白肉通殺,這當然未免廣告做過了頭,本來也不打算信它,不過若是台灣秋夏之交、一尾海鱸肚裡塞進新鮮巴西里鼠尾草、外面灑點海鹽烤到冒出焦香,挖賽,那就不一定囉~
ㄟ,全是德國東西啊,這不行,來點加料的。
Montirius Gigondas, Cotes du Rhone 2000
別人借放我這邊,放到變成我的,這種酒理論上喝來很爽,但是因為自己保存不佳,已經放過頭了,形成一種很詭異的感覺:依舊強勁的酒體、風味香氣卻已消失大半,有點像是已經不再走紅的明星,面對曾經的群眾如今消失,既無力挽回也只能無奈接受的窘境,唉... 其實RP、WS當初都給了他90上下的分數,是我糟蹋糧食。
以後是不是該給自己訂個標準,只要超過多少多少錢的、或是名家評鑑到某一等級的、又或者喝完感覺會回去再買的,就一定要強迫收進酒窖裡,免得在外遊蕩放到壞?還是乾脆等要喝再去買就是?
屁啦,最好半夜一點還有 7-11 在賣 Cotes du Rhone... 存錢蓋酒窖才是王道啊!
同樣不是自己的酒,放到自己看不下去,決定趁著夜黑風高主人管不著的時候把他殺了喝,ㄟ,還真他媽的不錯耶!這瓶算算擺了不下五六年了吧?保存狀態還真是超出想像的好,果然波爾多的東西就是耐放;只是我自己手拙,開瓶的時候把瓶塞給弄斷了,笨!
Sierra Nevada,『Anniversary Ale』
美國啤酒之淡而無味已經到了令人髮指的地步,尤其是以『B、C』二牌為首的Lager型啤酒,非但全無香氣,喝到嘴裡更像是酒場早早就為怕你喝太爽、而事先加冰透水般的其淡無比,完全就是浪費糧食釀酒的頭號戰犯,只有肥的像豬頭的 couch potato,或者少不更事的男大學生才會拿來邊喝邊看球賽邊鬼叫鬼叫『oh yeah~』,也就因為這樣,凡是嚐過其他啤酒的老美,極少有重回『B、C』懷抱者,看看台灣夜店、KTV裡紅男綠女把這些原產地六罐十美元的廉價酒精奉為『態度』,可悲又可笑。
Sierra Nevada 跟另一家我極喜歡的『Sam Adams』,則拒絕相信美國人對於啤酒的品味僅止於『清涼有勁、把我灌醉』,所出的一系列 Pilsner、Ale、Stout等酒款近年國際間口碑極佳,以個人感覺,或許免不了帶著『美國味』,水水的口感好像總比歐陸各款重了些,但是不妨礙他們發展出屬於自己的一片天地,且適足以在新世界裡據地稱王;他們還很愛出怪招,會搞些像這款『Anniversary Ale』,或是季節、節慶限定的版本,頗得小日本經商真傳~ 這特別款的酒質維持 Ale 標準,但其味甚苦,酒精濃度再高點的話會讓人有 Stout 的錯覺,回味缺乏餘香,這是美國各種啤酒最常有的現象,我認為理由單純就是美國人舌頭太鈍、不能同時處理太多味道,你看看麥當勞就知道了...
酒標上那個黃銅色像個大鍋蓋的東西,就是用來發酵麥芽的酒槽。
留言列表